找到相关内容1074篇,用时1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试由唯识种子浅谈念佛法门自他二力的原理

    ”,所以阿赖耶识又称“一切种子”。  阿赖耶识是唯识学者为解决佛说无我而又有业果轮回这看似矛盾的问题,而在有部等所主张的六基础上安立的第八(以下简称“赖耶”)。意思即“交替流转还灭的一切法...?谓本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本,即阿赖耶识;种子,即阿赖耶识中生起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的功能。简单讲“种子”即是“我人所有的善恶行为,过去了以后,不是空掉或毁灭了,其势力必仍留于什么地方,如...

    广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5356691.html
  •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1)

    磨灭功德,无不由于心意之故也。盖心即第八。此为无覆无记,摄藏染法种子,遇境逢缘,能起现行;意即第七,此为有覆无记,念念执我,令众生妄想不断;即第六,此攀缘六尘境,起种种分别,与五十一心所...佛施功早晚成”者,永嘉大师深恐后人闻到无念、无生的说法,错误以为只要压捺六妄想,枯守空寂,即可证知无生法忍。此则大错特错,永无成功之期。譬如机关木人,亦无念头,试唤他来问;你求佛用功,早晚...

    张秉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62458272.html
  • 《永嘉大师证道歌》简释(2)

    。盖心即第八。此为无覆无记,摄藏染法种子,遇境逢缘,能起现行;意即第七,此为有覆无记,念念执我,令众生妄想不断;即第六,此攀缘六尘境,起种种分别,与五十一心所恒相应,力用最大。由此心意...永嘉大师深恐后人闻到无念、无生的说法,错误以为只要压捺六妄想,枯守空寂,即可证知无生法忍。此则大错特错,永无成功之期。譬如机关木人,亦无念头,试唤他来问;你求佛用功,早晚几时得成佛道一样可笑。   ...

    张秉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62558273.html
  • 佛教对社会道德的重建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1)

    产生也要有众多的条件。比如佛教里的唯识宗讲到"",眼识要九缘生,耳识要八缘生,鼻识要七缘生,还有第七第八,任何一种精神现象和状态的生起都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条件,还是条件决定事物的存在。  问:从...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65858312.html
  • 佛学境界论与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

    的集合体。关于心识,小乘仅说六种识,大乘法相唯识学则进一步深掘潜意识层,说八种识或九种识。第七为末那第八为阿赖耶识,第九为阿摩罗识,功能各不相同。前六当中,意识的功能最为重要,它不仅可“...存在的物理世界。禅思作为“如实知自心”的方法,又被称为“心学”、“意学”。  从缘起论出发,佛学用根——境相统一的“三缘和合”模式来说明世界万物。“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当于人的六...

    程相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83558399.html
  • 禅宗的心灵之道

    转成任运无碍的“成所作智”,第六(意识)转成毫无分别的“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转成视诸法没有高下的“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清净圆明的“大圆镜智”。通过转识成智,人便证得了佛果。但...无边处定、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大乘佛教则发展了更多的禅定的方法,如念佛禅、实相禅。在中国佛教实践中,人们也使用了一些禅法,最突出的如五门禅法(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

    彭富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32158711.html
  • 佛法蠡测

    ,是理性的认识。小乘只讲六个。大乘讲有八个,把小乘讲的六个,称前六。此外,加第七末那第八阿赖耶识。第七第八,都有特殊的内容。了别义,在七、八两个上不是主要的。,是由能、所...的根源。佛说五蕴,在启发我们认识主观上执我执法的错误。蕴,积聚义。五蕴:色、受、想、行、。一、佛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由五蕴积聚而有的。唯有五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绝对找不出一个什么我。二、二乘依据...

    明真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14959241.html
  • 阳明后学所产生之诸问题

    正佛氏所呵为昭昭灵灵,第八不断为生死根本者,恐其见嗤于禅人也,故又言无善无恶以盖之,而其徒遂显然言禅言仙,谓良知二字足以贯通三教。97  类似上述的批评,可说不胜枚举,明清之际的学人目睹明亡的惨痛...意识形态,故有其冲突的必然性。知识分子以积极的态度投入俗文化,冀以获得开物成务之效。但吾人皆知,知识分子所谓的意识形态也可能(甚至可说很难避免)“假意”的产生,这种“假意”用中国思想史上的名词来表达...

    陈剑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1559462.html
  • 近代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与日本的“批判佛教”

    意义上的“本体”是藏识, 而不是有人所说的“真如”, 真如只是“转依”完成之后的所证而已。藏识即第八是可转舍和必须转舍的, 这怎么能说“藏识本体”具有不变的“基体”的涵义呢?  “如来藏”思想揭示了...这不能作为此系思想不存在的证明据, 恰好说明如来藏思想已经融入了唯识学之中。依照汉地所传, 古唯识学主九, 而唯识今学主八。唯识古学所立第九是以真如为其体的, 而“阿摩罗识”实际是“转依”的“误译...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5659638.html
  • 梁启超:关于佛教心理学浅测

    。前表所列色法、心所法、不相应法,乃至无为法,都是所认识的,即心法,亦称心王法,是能认识的。  初期佛教,但说六,后来分析愈加精密,才说有第七的末那第八的阿赖耶识。今且先讲六。  六是眼识...异,谓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  《顺正》是小乘著作,虽示立六、七、八等名目,其义实与后来大乘唯识家相通。集起的心即第八,思量的意即第七,了别的即第六。  为什么要立出这许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90759646.html